金髹、一名渾金漆,即貼金漆也,即在器物周身貼金箔的做法(明黃成《髹飾錄》乾集)。明代漆工黃成指“金髹”相當于我們今天的貼金工藝。該工藝在我國有悠久歷史,其始遠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寺廟里的金身佛像、漆器、匾額,講究的棺撐,華麗的建筑上都有著用金髹的方法做裝飾的。
“戧金”技法是漢代產(chǎn)生的一種錐畫填金的漆工,該工藝可以說是貼金的雛形。漆藝經(jīng)典《髹飾錄·戧劃第十一》"鎗金”條說:“鎗金,鏡或作戧,或作創(chuàng),一名鏤金,朱地黑質共可飾。細鉤纖皴,運刀要流暢而忌結節(jié)。物象細鉤之間,一一劃刷絲為妙?!蓖踉?“鎗金的做法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,用針或刀尖鏤刻出纖細的花紋,花紋之內打金膠,然后將金箔粘著上去,成為金色的花紋。日本稱之為‘沉’金,取金色沉陷在劃紋之內的意思”。日本的“沉金”技法(翻譯自日本自由旅行家、服飾評論家竹內淳子著《日本工藝》),是在涂漆的表面,用小刀刻出點、線,將漆擦入,然后在器表覆上金箔,將線內壓入金箔,并去掉線以外其它部分的金箔??叹€部分金光閃亮,如鑲金一般。說明在貼金前先打朱色或黑色漆地,再打金膠,后貼金箔。用到的工具有針或刀。
①包黃膠:在地丈上,將所有大小瀝粉處滿包一次黃膠(即石黃加骨膠)。要包嚴,不使粉條外露。膠量大一些為好。無貼金的彩畫可不包膠。
②打金膠油(又名金箔膠漆):金膠油主要用熟桐油,是用生桐油熬制的,熬制的“匹頭”要大,即油要稠。也有在其中加入少量胡麻油、顏料或調和漆的,更有用大漆貼金。待金膠油有九成干時,行話稱“不老不嫩”,手背輕輕一貼上去稍微有點粘手,即可準備廣州佛山貼金箔了。金箔膠的粘力度火候一定要掌握好,膠不干,貼出金質量不好,一掃就掉了,油太干,沒粘力了,即“脫滑”了,欣隆金箔就不容易貼得牢。
③貼金:當金膠油干到適度時,即可用金夾子(竹夾)挑著金箔,順序一張張貼上去,貼完以后,要用棉花球順序按擦一遍,有的還用玉或瑪瑙壓實令光,貼金即基本成活了。元代的戧金技法有所進步,元代陶宗儀《輟耕錄》詳述楊匯戧金方法為:“凡器用什物,先用黑漆為地,以針刻劃,或山水樹石,或花竹翎毛,亭臺屋宇,或人物故事,一一完整。然后用新羅漆,戧金則調雌黃,日曬后,角挑挑嵌所刻縫隙。以金箔銀匠所用紙糊籠罩,置金銀箔在內的,逐旋細切取,鋪已施漆上。新綿揩拭牢實,但著漆者自然粘住,其余金銀箔都在綿上,于熨斗中燒灰,甘鍋內熔鍛,渾不走失。